日暮

老樣子,全片鏡頭跟先前的作品《索爾之子》一樣超過百分八十集中在人物上半身,不同的是本次女性角色作為主軸,多了較多對女性面容的特寫,跟索片相比起來,兩者的故事模式很像,皆是透過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來尋求一個答案,可《日暮》的故事角色定位與《索爾之子》完全不同,後者的背景與前者同樣是動亂的時代,卻能透過當中角色對宗教信仰的追求等情節使得主角顯得有厚度,反觀《日暮》在這部分上處理的方式完全不同。

角色的部分上大致上能理解導演想透一個女性角色去訴說一戰前的奧匈帝國,但整體劇情讓女主角的特質顯得十分單薄,說白一點,在整部電影裡她是個不被重視的角色,她的存在像1910年代時的女性一樣完全不重要,就像戲裡那些被奉獻給貴族男性的女性,當時的她們不過是一群隨時會被捲入男人鬥爭中的一群旁觀者與犧牲者罷了。
但全片中最吸引我的並非女主角,而是當代歷史的影射,如上所述本作是在訴說一戰前奧匈帝國的局勢及戰爭的原委,一戰最初的導火線是「塞拉耶佛事件」,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太子在出巡時遭到當地的民族主義者刺殺,間接導致了世界大戰爆發及奧匈帝國瓦解。讀完歷史,再看看《日暮》,其全片正是奧匈帝國瓦解的過程,當時的奧匈帝國併吞了中歐地區多個不同民族的,甚至以帝國主義自居統治,如同戲中陳舊腐敗的貴族,戲中的反抗者及暴民則暗指奧匈帝國裡的民族主義者,至於從開場時街道嘈雜紛爭、昏黃場景與片名《日暮》一樣,代表奧匈帝國落幕前的光景,最終的暴動中殺死上流貴族的舉動則呼應剛所提到的「塞拉耶佛事件」。
收尾的橋段也別有用心,尤其是最後的鏡頭,在暴動後接續的是一戰的場景與歷史一模一樣,緊接著的是女主角面部特寫的鏡頭,傳達著作為女性對時代的控訴。
96836112_3197981066889308_2002971141089525760_o
本篇發表於 短評專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